跟王阳明学做人做事,首先要守好五个“度”,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,这就是:胸怀有宽度,办事有力度,读书有厚度,眼界有高度,说话要适度。
一、胸怀有宽度
道家喜欢论“境界”,按照儒家的说法叫“胸次”。王阳明讲,做人应当“胸次悠然”。太过纠结在意,反倒成了内心的障碍。王阳明说:“过去未来事,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。”过去事放不下,未来事想不通。胸次渐窄,人也就走进了死胡同,是谓“著相”。懂得享受当下生活的人,对于过去的得失,不做无谓的计较;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,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。
二、办事有力度
王阳明是心学宗主,却也是一位实干家。在他看来,任何成就都不是凭空想来的。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,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。如果做得不够好,一定是功夫下得还不够深。王阳明说:“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,方能‘静亦定,动亦定’。”在他看来,说话有说话的功夫,办事有办事的功夫,这些都得在事上磨练。功夫下得越深,根基也就扎得越稳。
三、读书有厚度
王阳明认为,读书是为了积累人生的厚度。庄子曰: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;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”凡有大志向的人,必定注意累积自己读书的厚度。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越厚重,遇到困难解决的办法也会多一些。
四、眼界有高度
人的眼界,决定了起点。不管做事还是做人,都应往更高更远处看。唐太宗曾说:“取法于上,仅得为中;取法于中,故为其下;取法于下,则无所得矣!”意思是说,想要做到的是一流,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中流;想要做到的是中流,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末流;想要做到的是末流,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到。要有高于寻常的眼界,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。
五、说话要适度
中国人讲究“出言有尺,说话有度”,其实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。王阳明说:“大凡朋友,须箴规指摘处少,诱掖将劝意多,方是。”与朋友对话,不宜当面指责对方的过失。可以选择委婉地表达,才是更容易被接纳的做法。
集团公司办公室转